2013年12月4日 星期三

half半調智/edition 2013~2014 Lohas News-質感風格。











half半調智/edition 2013~2014 Lohas News-質感風格。
紐約時尚品牌向來予人俐落的摩登都會風格,Steven Alan的服飾也是如此。

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

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half半調智/edition 2013~2014,Fashion News-舞廳到參展台!


half半調智/edition 2013~2014
Fashion News-舞廳到參展台!
英國V&A博物館近來最有意思的展出,無庸置疑是「Club to Catwalk」。

2013年10月9日 星期三

half半調智/edition 2013~2014,上刊序。


half半調智/edition 2013~2014

假設現在有一場造字大賽,參賽者全以「混」來作造句,
那麼毒物專家很可能拒絕作答,因為他厭惡「混合物」這種充滿毒素的概念;
來自紐約的導演伍迪艾倫可能會談「佛洛伊德夢境的混亂與布魯克林區的混血」;
藝術家伊布拉莫維奇瑪莉娜將會在廣場上擺上一張桌子,
跟前來攀談的觀眾進行一場思想與語言的混沌交流;
設計師Dries Van Noten則從容不迫地拿出剪刀,
把不同異材質的布料、色塊打散了排列,在秩序之中排出混合;
中國作家韓少功則可能好整以暇地坐在茶館裡,寫出過往文革時期的混濁。

混,是一種絕世的美感,如同把一滴混染布料的紅,
點入清水時,它會像一陣煙似地暈染開來,
彷彿這宇宙將要爆炸,而天空、草地、海洋都感染了那一絲嫣紅,
各自留下冶煉的色彩,沒有再多重複,只有這一時一刻,與一我同在。

混,也是一種聊以度日的態度,悠哉賦閒之中見細緻,東扯一點、西扯一點,
好比說小山多肉植物的負責人、吉他醫生李莉,你僅見他們跟一片腴肥的綠肉,
或者是一塊來自深山中年月積累下紋路的木頭,
朝夕相處,跟細小的物件產生了小情小愛,怎麼涓涓細水,
怎麼敲敲打打地仔細聆聽,手耳眼的並用之下,便建構了獨一無二的遺世風景。

混,又或是血統、時間與文化上的混合,這特別在博物館之中可見一斑。
好比說來自倫敦的V&A博物館裡頭,收藏了亨利八世以降的服裝盔甲,
歐洲於19世紀末開始風靡的東洋日式瓷器、能劇面具,需要上百天、
數十位工匠合力完成的波斯地毯,大衛鮑伊的表演服,與受到包浩斯影響的 Deco 設計。

換做負面的角度來看「混」,咱們會說「總統做得很混」、「這衣服做工很混」。
混,倒成了某種瞎混、不用心的代名詞,它是在迅速漫不經意且不加思索之下完成的物品,如Fast Fashion、如矇混交待過關的官方說辭,有點像為了果腹而囫圇吞棗放入肚子裡的碳水化合物,坦白說裡頭除了某些看似足以壯大的幾個詞兒以外,什麼營養也沒有。

這期半調智主題以「混」為主,便是要把這字所引發出的怪奇延伸,
不管是批判大眾品牌的Revolution,在國外發展尋找機會「混」出名堂的鈕扣計劃舞者,
或者是窺探攝影師、設計師放得雜七亂八的抽屜,專訪新世代的藝術家,
終歸,我們不打算正經看事情,求的是站在有點歪斜的象限裡,
用清楚的雙眼,看清操作資本主義的手,百納世界的渾沌。
半調智,不求混出名堂,但求混得像樣!

即日,上刊!
(台灣i prefer通路/中國我寧通路/taaze讀冊生活)


2013年4月3日 星期三

不一樣的台灣舞團 / Shu-Yi & Dancers 周先生與舞者們


「周書毅是台灣近年備受注目的當代舞壇新星,自2003年開始編舞,不斷挑戰個人創作構思,嘗試多元結合的表演形態。」 

這是今年香港藝術節亞太舞蹈平台演出的相關文字,簡潔有力地向香港觀眾介紹了周書毅。說起來,直到2010年開始台灣的觀眾也才開始注意到自家門裡有這麼一個對舞蹈充滿熱情、才華洋溢的創作者,那年該算是周書毅崛起的重要轉捩點:舞作《一八七五,拉威爾與波麗露》在歐洲名家必爭之地,英國舞蹈劇院Sadler's Wells演出;獨舞作品《從身體出發》獲得丹麥國際編舞大賽銅獎。在經歷歐美多處城市的巡演後,去年他終於成立舞團「周先生和舞者們」,從此,除了創作者身份還身兼一個舞團的經營者,用藝術行政人員常說的比喻是:從靠自由飛翔的雲端,到瑣事纏身的泥淊都要去。

「可以說經營舞團就像經營一個獨立品牌。」周書毅肯定地說。

舞蹈旅行計畫」舞作《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

創作與經營的雙向舞蹈路


問周書毅為什麼要創立一個台北舞團?他說:「覺得自己完成一個階段之後,我開始去想身為一個舞者、編舞家,可以獨立的力量是什麼?我該如何讓和我一起工作的舞者、設計,跟我一起獨立,這些人獨立出來可以發出的力量是什麼?」在舞團裡所有人都是創作者,周書毅和設計們都一起討論,幾乎可以說算是一起編舞。他集結更多人的生命經驗去投入,希望可以找到一種共感,讓舞蹈可以使更多人有感覺。

這兩年當製作人,得要監督執行一個演出,或是插手團隊經營的行政管理。他很驚訝某些時刻自己竟然可以從創作者的角度抽離,從經營者的方向去看到創作藝術的過程中會遇到的其他事情。「這讓我回頭去反省,我得更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然後才能針對如何生存下去找到辦法。」

每場演出是一次問卷調查

 



經營舞團,尤其在台灣,很多人心裡的問題都會是,市場在那裡?這對周書毅來說,問這問題不如動身去做。在島內,他走出劇場空間,《舞蹈旅行計劃》帶著舞者到戶外、到美術館、車站等地,和民眾近正面相遇,「每次在網路上放消息,差不多都會有二、三百人來現場看。」今年將有廿場的《舞蹈旅行計劃》。「我和舞者們會回到他們家鄉,去看看他們最初開始跳舞的地方。」,每次演出他都覺得是張問卷調查;他與觀眾之間的問答,再近身不過的市場調查報告。但要比那個冰冷的名詞多很多──很多、很多的人性反應。面對國際,他面對和其他創作者一樣的困境:國外藝術市場如何看到亞洲創作者?「在我沒有外國當地經紀的情況下,他們如何願意邀我?」在這個全球化時代,周書毅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他不覺得還能用東西的方位來看待(劃分)文化(也就無所謂堅持東方傳統),「不是說要讓它消失,而是要更多元。」他說:「把心打開」。於是他放下等人邀約的藝術身段,將舞團所有資料都以雙語處理,努力向國際各個藝術節推銷舞作,遞送企劃案。「有人說我蠻傻的,但我就是有機會就爭取。想要人家先從我的獨舞開始,再注意到舞團。」周書毅,這個「問題很多」的人類,會問自己和環境很多問題,投入創作但不因熱情而灼瞎雙眼,還能「像擺地攤,久了會找到方法去擺。我相信可以在順應環境的同時想到如何不順應它的方式。」

周書毅不僅飛翔在雲端上,還能走路,還能到泥沼裡

撰文 / 姜富琴


周先生與舞者們歷程:

2011年
-【周先生】團隊成立。
-策畫「下一個編舞計畫I」邀請新世代編舞者共同發表新作品,開啟舞蹈創作新平台
-「舞蹈旅行計畫」帶著舞作《1875.拉威爾與波麗露》巡演臺北、新北市、臺中、高雄
-為臺北市立美術館現地創作發表《重演》

2012年
-應第40屆香港藝術節亞太舞蹈平台委託創作,發表獨舞《關於活著這一件事》
-《從身體出發》受邀至法國埃松省舞蹈平台,於大巴黎區巡演
-首推售票製作《重演-在記得以前》
- 「舞蹈旅行計畫」再次巡演,臺北、淡水、三峽、臺南。
-受香港小交響樂團邀請,演出《拉威爾1875VS.拉威爾2012》
-「下一個編舞計畫II」
-與河床劇團、狠主流多媒體、豪華朗機工合作演出《周先生的最後一天》、《空的記憶》、《M》

2013年
持續推出「舞蹈旅行計畫」外,更啟動「身體實驗計畫」引領舞團邁向新的階段,
將推出《關於活著這一件事》全新長版作品

2014年
周先生與舞者們年度新作
-
舞蹈旅行計畫{四度巡演!四城走跳!}一起出發